创维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教育科研、房产家居、国际资讯、综艺娱乐、体育健康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1-08-26 11:53:02
影视众筹平台 https://www.touzitop.com/ystt/6530.html
今年以来,资本市场医美概念火爆,上市公司纷纷涉足相关产业。不过,“躺着赚钱”、门槛极高的医美上游赛道只属于少数企业。多数公司退而求其次,扎堆进入“医美机构”赛道。这里的现实情况是毛利率很高,净利率却极低,如火如荼的跨界转型称得上是一场“美丽大冒险”。
券商分析师也转型
上市公司跨界抢滩
近年来,我国医美市场发展迅速。银河证券提供的数据显示,2020年我国医美消费人群达到1520万人,同比增长35.7%。相比欧美医美市场需求集中在35岁以上女性,中国20岁至25岁女性占比接近40%,26岁至30岁女性占比23%,具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。
与此同时,我国医美项目渗透率不到5%,相比欧美、日韩等偏低。“在医美市场人均1.6次/年复购频次和6000元左右人均消费背景下,客群年轻化带动了医美市场的预期规模。”银河证券行业分析师杨晓彤说,预计我国医美市场将在短期内继续保持20%左右的年复合增速。
今年以来,资本市场医美概念火爆,有20余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进军医美产业,主要采取并购方式快速进入。
随着涉足医美产业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,原来跟踪地产、轻工行业的一些券商分析师,摇身一变成为医美行业分析师。今年6月发布的2021版申万行业分类,新增一个一级行业——美容护理。
不过,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医疗美容机构分会副会长田亚华发现,不少宣布跨界进军医美产业的上市公司,之前并没有进行详尽调研,甚至谈不上了解。“我问一位前来咨询的上市公司高管,寻找医美资产的目的是什么?他说先装进去再说,因为事实摆在眼前。”
所谓“事实”便是医美产业太火。今年以来,医美指数大涨50%,上市公司沾医美股价就涨:融钰集团13天收获11个涨停,金发拉比10天收获9个涨停,奥园美谷今年以来涨幅达150%。
营销费用居高不下
机构净利率不理想
不过,“躺着赚钱”、门槛极高的医美上游赛道只属于少数企业。现实情况是,行业毛利率很高,净利率却极低,如火如荼的跨界转型称得上是一场“美丽大冒险”。银河证券数据显示,2019年我国整形医生数量位居全球第三,但每百万人仅拥有2.1名,远低于韩国、美国等国水平,难以满足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与医美市场需求。
“医生稀缺导致医美机构很难形成规模化运营,最终造成机构小而散的格局,人力成本、营销费用居高不下。”杨晓彤说。
医美机构的获客成本到底有多高?湖南老牌美容机构雅美集团董事长肖征刚算了一笔账:“早期通过传统媒体投放广告,获客成本在每人2000元以上;后来是百度竞价排名,获客成本升至每人3000元以上;再后来随着立体化营销模式的发展,成本进一步上升;现在出现了渠道模式,返点高达70%。”
中信建投梳理发现,在医美机构总成本中,营销渠道和销售费用分别占50%和20%,加上耗材、运营、人工等支出,医美机构的净利率普遍只有1%至10%。
相关投诉大幅增加
医美行业乱象迭出
医美机构进入容易做好难,爱尔眼科董秘吴士君表示:“医美机构除了赚钱难,还面临不小的潜在医疗风险。”
据中消协统计,自2015年至2019年,我国医美行业相关投诉大幅增加,2019年医美行业投诉6138件,是2015年投诉数量的近13倍。
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《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》(以下简称《白皮书》),2019年,我国具备合法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.3万家;在合法医美机构之中,仍有超2000家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的现象,非法经营的医美机构店铺数量超过8万家,非法机构规模较小,藏身在生活美容和住宅区中,隐蔽性强,较难予以打击。
《白皮书》指出,2020年中国注射针剂的医美用户中,34%的用户接受过水光针注射,且有58.8%男性医美用户曾接种水光针。但目前市面上流通的针剂正品率只有33.3%,也就是1支正品针剂背后通常可能伴随着至少2支非法针剂的流通。
2020年10月,一名21岁的女孩在江苏常州慕妍医疗整形机构先后做了3个手术,分别是唇部塑形(M唇)、假体隆胸及隆鼻手术。10月3日22时许,在做最后一个鼻梁整形手术时,女孩的血压、心率开始下降,美容机构做了相应的急救措施后,将其送往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急救,但最终抢救无效死亡。
漳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《关于“欧艾抑菌霜”事件调查处置进展情况的通报》 来源:漳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
2021年1月一则披露某面霜产品激素超标事件引起热议,当事人表示,使用完该面霜产品后,自家宝宝突变大头娃娃,出现毛发激增、脸肿大等症状,经诊断是激素刺激下的反应,而且宝宝未来可能会因为激素影响导致比同龄人性早熟。
在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会员陈志泉看来,许多医美广告的宣传具有导向性,一味强调只要做了某项目就会变美,对其中的风险却只字不提。铺天盖地的宣传加剧了人们的容貌焦虑。“为瘦腿进行小腿肌肉阻断术切断腿部神经,为成‘精灵耳’在耳朵上打玻尿酸……这些另类的整容项目对身体的伤害是不可逆的,也不会让人真正变美,正规医美机构也不会开展这些项目。”
国家药监局重点监测范围扩大
医美机构亟须规范化发展
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《2021年下半年国家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》的通知
7月5日,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通知:在上半年开展育发、儿童化妆品两项化妆品安全专项风险监测工作的基础上,于下半年部署开展面膜类、浴足类、儿童化妆品类、宣称舒缓类、宣称止痒类、宣称抗皱祛痘类、宣称促进毛发生长类、保湿类、眼用护肤类、健美类、喷雾类、指甲油类、彩妆类、淋洗类、“网红”护肤类、护发类、祛斑美白类、儿童牙膏类化妆品18类产品的风险监测工作。
更多品类医美产品被纳入重点监测后,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医美机构的宣传营销等,都应该比以往更加规范。
通过跨界进入医美赛道的一家上市公司高管李明(化名)表示,医美机构存在“小、乱、散”问题,但从长远看,这为资本提供了介入整合的机会。
目前,国内医美机构呈现区域化竞争态势,且集中度低。以瑞丽医美为例,其在浙江省的市场份额约为1.9%,排名第五,而浙江省前五名品牌机构合计市场份额仅为17.5%。
“上市公司介入后,借助资本市场平台进行整合,发展成全国性、连锁化的大型医美机构,通过品牌打造和效率的提升,长期而言,医美机构盈利能力有望获得提升。”李明表示。
肖征刚则认为,医美机构要更好地与资本市场对接,当务之急是树立行业标准,规范发展。“很多医美机构发展不规范,一旦装入上市公司,在规范化的过程中会付出高昂代价。”
(文章来源:大众网)
文章来源:大众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