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志红:毁掉一个孩子,统共分三步

2021-11-04 14:04:02

沈阳千人大合影 http://www.paiheying.com/new/shenyangqianrenheying.html

1

“吃个饭都不会”

上周末带着孩子去朋友家玩,两个小朋友玩得非常好。

到了吃饭的时间,我朝屋里喊了一嗓子:你们两个洗手吃饭了。

接着就听到屋里两个小朋友的对话:

“你干嘛去?”

“我妈妈喊我洗手吃饭了。”

我女儿自觉地出来吃饭,我给她盛好饭再给个小勺,接着就啥也不用管了。

朋友看到后惊呆了,赶紧把自己的儿子拎出来说,“你看看人家孩子,都会自己吃饭了,再看看你”。

她的儿子就像没有听到他说话一样,拿着玩具就又去别的地方玩。

朋友一边拿着小碗追着孩子喂,还一边絮絮叨叨地指责孩子:四岁了还不会吃饭,将来娶媳妇是不是还得你妈跟着你喂饭去呀!

后来觉得追着孩子喂太累了,就拿出“杀手锏”——iPad,孩子看着动画片,她一边接着喂饭。

等大家都吃饱之后,朋友把儿子叫到旁边说,“下次必须自己吃饭,知道了吗!再不自己吃饭,我就饿着你。”

下次的结果可想而知,她们一家人还是会继续追着孩子喂。

喂饭的同时,还又指责孩子不懂事。

有时候,我真的不知道,到底是孩子不懂事,还是大人不懂事。

父母一边斩断孩子的翅膀,一边还期待他们能长出翅膀。一边束缚着孩子的双手,还幻想着自己的孩子能心灵手巧。

2

又当又立,足以毁掉一个孩子

武志红曾经说过:毁掉一个孩子,只需要三步:

不断地指责孩子;

帮他做了所有事;

再次指责说教。

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需要获得一种很重要的东西,叫做自我效能感。

简单的说,就是觉得我可以,我能行。

父母用“指责——代替——又指责”的三明治方法,直接剥夺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。

第一次指责,让孩子觉得“原来我的父母不信任我”。

然后父母代替孩子做事情,让孩子觉得“原来我真的不行,离开妈妈什么都做不了”。

紧接着第二次指责,让孩子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,下一次也一定做不好。

否定+包办,就是孩子的毒药。

纪录片《零零后》中,有一个叫锡坤的小男孩,他是一个淘气包,简直调皮到不行。

把摆放好的玩具弄乱,把鞋子扔到很高的垃圾桶。

在家里,他也会做各种“科学小实验”,比如把挂面放在盆子里点燃。

老师和妈妈也都表示很尊重,没关系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要阶段。

可是,妈妈的尊重只是表面的,有一只看不见的手,把她的焦虑呈现出来。

锡坤动手能力强,妈妈就觉得这不行呀,当科学家是好事,但人际关系也要处理好。

于是给他报了语言班、夏令营,还事无巨细地告诉他要穿什么衣服,说什么样的话。

四年级的时候,锡坤爱上了魔术。妈妈又是表面支持,背后却深深担忧,害怕孩子变魔术将来养不起家。

妈妈用行动在否定着孩子的一切,又用行动给孩子包办着一切。

十年后,锡坤的眼睛里没有了光。妈妈的存在,让他既依赖,又厌恶。

妈妈是累的,孩子也是累的。

妈妈担心孩子不行,孩子就真的不行了。

甚至,孩子内心深处已经觉得,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。

3

掌控感,是孩子的兴奋剂

四楼的老人和二楼的老人生活的环境和福利都是一样的,唯独不同的是,四楼的老人可以获得对生活的额外控制权。

比如说,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房间怎么布置,摆放什么鲜花,看什么电影等等。

二楼的老人同样可以在房间摆放鲜花、看电影,但是只能工作人员来确定鲜花和电影的种类。

18耶鲁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关于控制感的研究,他们在一所养老院,随机选择了两层楼的老人。

四个月后,再次回到养老院,研究结果发现:四楼的老人比二楼的老人快乐,活泼,而且去世的人数,也比二楼的少。

这个实验说明,想要让一个人乐观,快乐,有能力自己生活,那就要给他足够的掌控感。

即使孩子的能力有限,可他们需要的掌控感却并不比大人少。

小到自己吃饭穿衣,自己动手做一个手工这样的小事,都能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。

只有自己真正喜欢做,真正动手做的事情,才能让一个人更加满足。

还有一个经典的实验,同样能说明这个问题。

大家听过习得性无助的实验吗?

简单来说,就是把狗关在笼子里,铃声一响就给狗电击。多次实验后,即使把笼子门打开,狗狗也不会出去,而是趴在原地等待痛苦的来临。

这已经解释了,为什么那些“否定+包办”家庭的孩子,长到十几岁的时候,眼睛里没有光了。

因为他们在多次的“电击+无处逃走”中,形成了习得性无助。

他们知道,自己逃不掉了,那就只能默默忍受。

实验的几年后,心理学家们又想到一个问题,那就是怎么才能让狗狗有逃脱的欲望呢?

他们使用了两个办法,一个是在笼子里放一个开关,让狗狗可以自由打开门。还有一个是,有人把狗狗抱出去,拖着它去外面。

这个两个方法分别代表着——控制感,和一个带你走出深渊的人。

如果父母已经让孩子无力,那么他们必然不是那个“领路人”。

唯一能做的,那就是给孩子一些掌控权。

其实我们成年人,也经常习得性无助。想要重新获得幸福,也不妨给自己多一些可以控制的感觉。

4

请允许孩子凌乱着长大

父母之所以会用“否定+代办”的方式,是因为他们害怕孩子自己做不好。

害怕孩子吃不饱,所以就干脆追着喂饭。

害怕孩子太磨蹭,所以就干脆代替操作。

这些事情的确可以代替,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代替不了的。

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跌跌撞撞成长的过程,家长帮他们走过的,他们是要还回来的。

我们发现,那些从小被追着喂饭的孩子,长大后基本上不爱吃饭。

那些从小父母给穿衣服的孩子,长大后自理能力很差劲。

然而长大,父母往往会再次指责孩子,你为什么跟别人不一样,你为什么能力这么差。

孩子不仅自理能力被摧毁,自信心也随之被摧毁。

他们自己都会觉得:我是个连吃饭这样的事,都做不好的人。

一个孩子被毁掉,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
同样,一个孩子的成长,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
我们要学着,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。

第一,凌乱一点没什么

我曾经听过两位老人的对话,其中一个奶奶说“我们家都是喂饭,她自己吃的乱七八糟的,不好收拾”。

另一位奶奶说“那必须得喂呀,等她自己吃完都凉了。还不如早点吃完收拾好,该干嘛干嘛去呢。”

这就是很典型的心态,“怕麻烦式养孩子”。

追着喂孩子,才是真的懒。替孩子做事,才是真的惰。

让孩子凌乱着长大,没什么不好的。他们只有经历了那个凌乱又磨蹭的过程,才能变得干净而又轻快。

第二,记住原则,无求助时不援手

很多时候,家长只要看到孩子慢了,就赶紧上手去帮孩子。

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,孩子要上学去了,但是拉个拉链要半天也拉不好。

真想一把过去,用几秒钟时间给她弄好,赶紧出门。

每当这个时候,我都会问一句“需要帮助吗”?

需要的话就帮她,不需要的话就走开,眼不见为净。

这也是我在任何时候,都要记住的原则,孩子没有求助的时候,没必要主动上手。

第三,给孩子一点掌控权

一些我们觉得不起眼的小事,孩子会觉得非常有意义。

他们自己做一个歪歪扭扭的手工,自己选择一件喜欢的礼物,都能让他们欣喜不已。

我曾经带着女儿去一家小商店,告诉她可以随便选一件东西。

她选了一个桃子形状的解压球,我本以为她买回家不会玩。没想到她每天晚上睡觉,都要抱着桃子睡。

而我主动给她买的那些玩具,反而很快就没有了什么兴趣。

这区别就在于,自己选择的,自己可以掌握的东西,就是更香一点。

成就一个孩子,是一件漫长的事情。毁掉一个孩子,同样是漫长的过程。

只要你现在开始改变,那就不晚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关于我们

创维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教育科研、房产家居、国际资讯、综艺娱乐、体育健康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
版权信息

创维网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,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