镜头里改革开放之初的东北农村

2021-11-17 00:17:01

时事评论 http://rui-e.cn

▲赶着牛爬犁,穿越冰雪地,买回新年货。吉林省桦甸县,1986年

妯娌们的家长里短,朝鲜族的敬老排场,屯子中的红白喜事,一望无边的玉米高粱,都是看不够的故土、说不完的老乡。

图 / 陈富

文 / 胡颖(原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)

编辑 / 方迎忠 郑洁 rwzkphotos@vip.163.com

“老乡”两个字大有讲究。“老”是时间,“乡”是空间。时空变化中,我们与老乡相见,或在故土,或在他乡。

陈富的这些照片,记录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白山黑水天高地阔的东北农村。

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,陈富在吉林工作,镜头一直对准农村、农业、农民,在完成新闻采访的同时,又进行了大量的乡村采风创作,记录了现已消失的许多乡村生活场景,故乡之情扑面而来。妯娌们的家长里短,朝鲜族的敬老排场,屯子中的红白喜事,一望无边的玉米高粱,都是看不够的故土、说不完的老乡。

陈富在当年稀图少文的肥沃黑土地上,不断图画出原生态、原汁原味的原乡故事,走出了自己怀乡追梦的摄影之路。

▲德惠、榆树、九台三线交界处的上河湾大集人气旺盛,有一百六十多种农副产品在此间流通。吉林省九台县

▲赶着马车赶集,开着音响卖货。吉林省长春市郊区,1985年

▲老张头儿孙满座,一家子男女老少二十来人高高兴兴去赶集。吉林省永吉县,1982年

▲这位胳肢窝里夹着笤帚疙瘩的村嫂同大姑娘小媳妇扎堆聊天,聊的是没遮没拦的家长里短和方言土话的笑料传说。吉林省永吉县双河镇,1983年

▲大口钦满族乡老关家,一家人逢年过节都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。吉林省永吉县,1983年

▲报纸贴棚糊墙,年画纳福贺祥,家里家外喜洋洋亮堂堂。吉林省桦甸县公吉乡,1982年

▲鹿乡镇养鹿的农户家里挂满了鹿角。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县,1988年

▲改革开放不久恢复的庙会。吉林省长春市,1982年

▲在一个庆祝朝鲜族老年节的活动中,晚辈依照传统习俗向长者行叩头大礼。吉林省延边市长白乡,1983年

▲朝鲜族群众乘坐牛车、载歌载舞赴喜宴。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县,1988年

▲在乌拉街满族乡民俗庆典上,“格格”们盛装竞艳。吉林省永吉县,1981年

▲冬雪日打完场,农民往国家的粮库交公粮、卖余粮。吉林省榆树县,1985年

▲获得“精神文明村”称号的双榆村用户全都买到了当时紧俏的名牌自行车,成了东北“永久”第一村。吉林省德惠县,1985年

▲村嫂带着孩子逛街,笑着观看城里的老头老太牵手跳舞。吉林省长春市郊区,1982年

▲从农田走进油田的大中专毕业生。吉林省扶余县,1986年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关于我们

创维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教育科研、房产家居、国际资讯、综艺娱乐、体育健康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
版权信息

创维网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,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