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维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教育科研、房产家居、国际资讯、综艺娱乐、体育健康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2-03-04 10:07:02
2022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题库 http://xinyc.100xuexi.com/tk/2554.html
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,父母的言传身教,是任何其他教育都无法替代的。
——鹿妈
♬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女儿派主播林静朗读音频
作者|逗号
来源|知心教师(ID:gh_219335d02717)
家长在忧心孩子成绩的时候,有没有想过:
“为什么同一个班级,同一个老师教,大家也都是一样的学,孩子间的差距这么大?”
今年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正式实施,再次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。
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高度,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。
为人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然而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。
在教育路上,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。
父母陪伴的差距
大多数父母认为,教育就是传授给孩子知识,也是给孩子立规矩,却很少认同陪伴的本质也是一种教育。
曾有教育专家发言称:
“学校里各方面优秀的孩子,大部分都是家长陪出来的。一个出类拨萃的孩子其实与学校教育没啥大的关系,多半是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做的好。”
优秀的孩子,都是父母一点一点陪出来的。
陪伴具有无穷的力量。
没有陪伴,父母就不能够为孩子提供服务,就不能够读懂孩子的心灵,更不用说引领孩子的成长。
我们总是在说忙忙忙,可不管工作如何繁忙,我们都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,而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等着我们来弥补,一旦错过就终身遗憾。
忙是无法避免的,但无论再忙也请不要错过孩子成长的这段时间,每个父母都要学会正确陪伴孩子,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。
早上起床后,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,夸一夸孩子的精神气,让孩子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。
晚上回家后,尽量放下手机,可以跟孩子聊聊天,和孩子一起读读书,帮孩子缓解不良情绪,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。
陪伴,不在于时间的长短,而在于父母是不是用心。
父母管教的差距
电视剧《家有儿女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:
刘星和小雨控诉妈妈小时候没有给他们培养出特长,否则就有可能成为音乐家、作家。
妈妈委屈地说:“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,想让你学,可你自己不学啊。”
刘星怼道:“我不愿意学,你就不让我学啊?我小时候不懂事,难道你也不懂事吗?你就应该从小培养我,教育我,从小你就得逼着我学……”
正是因为孩子年纪小,不懂得自律,缺乏自驱力,才更需要父母的管教。
没有孩子天生自律,自觉都是管出来的。
一旦父母在教育上偷了懒,仅靠孩子的自觉性,是很容易失控的。
主持人董卿曾无比讨厌父亲的严苛,但如今却无比的感谢父亲。
董卿说:
“是父亲让我成为一个内心挺强大的孩子。所以现在,我发现很多事情我还挺能咬着牙去坚持下来。”
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,胡同里也练不出千军万马。
教育从来不是放纵,适度管教才会让教育真正变得有力量。
子不教,不成器。
有远见的父母都明白,只有狠心地管,孩子才能真正成器。
使用手机的差距
曾有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:
他在全国选取了100名中小阶层的孩子,分成了两组。
一组50名孩子人手一台手机,另一组50名孩子则无法接触到手机。
10年后,常常玩手机的孩子中只有2位考上大学,而没有手机的50名孩子中有47个考上大学,其中16位获得全额奖学金。
玩手机和不玩手机的孩子,十年后差距明显。
有人甚至说:要想毁掉一个孩子,就给他一部手机。
但我们都知道,在这样一个智能化时代,一点都不让孩子玩手机是几乎办不到的。
我们要做的,不是将孩子与手机完全隔绝开来,更不是放纵孩子沉溺其中。
强制堵不如理性疏,学会约法三章。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,就要有相对应的惩罚。
最重要的是,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约束孩子使用手机,自己须以身作则。
在孩子面前少玩手机,少看电视,不要让孩子产生“为什么你们可以玩,我却不可以”的心理。
就像武亦姝的爸爸,下班回到家里,手机就关机,专心陪女儿读书。
手机的使用,父母以身作则至关重要。
培养习惯的差距
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:
“教育就是培养习惯,把良好的习惯转化为孩子内在的需要或倾向,那就是教育的成功。”
有了好习惯,孩子的学习才有支撑。
有了好习惯,孩子的人生才得以健康发展。
无论是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,还是诗词才女武亦姝,从这些学霸身上我们不难发现,良好的习惯才是他们的终极制胜法宝。
杨晨煜的妈妈说:
“监督孩子养成习惯,这个过程会很痛苦,但定型以后,后面的路就好走了。”
武亦姝的妈妈说:
“一岁半开始培养她阅读的习惯,从神话故事到唐诗三百首,从不间歇。”
真正拉开孩子距离的,往往不是智商,而是习惯。
而好的习惯从何而来?正是从父母身上而来,从家庭教育中来。
父母要记住,在培养孩子习惯的时候,是要牺牲一些自己的休息时间、娱乐时间的。
一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;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势在必行,也是父母要上好的一堂课。
家校配合的差距
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:
“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,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,学校的教学、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。”
教育这件事,不是老师单方面的努力,也不是父母单方面的努力。
教育具有双重性,需要家校共育。
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,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。
无论如何,教育都不应是老师和父母的互相对立、彼此拆台。
当家校之间出现误解与分歧时,都请老师和家长谨记:
不发泄情绪,不争对错,温和地沟通,一切以有益于孩子为优先。
老师要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紧张和重视,家长也要体谅老师教育学生的严厉和不完美。
朋友圈里有位家长朋友,她不止一次说过:
“作为家长,我从不觉得配合老师的工作是浪费时间。作为家长,更要懂得将心比心,多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问题,多给老师些支持。作为家长,我不仅要知道家校共育的重要性,更要督促自己做好家校配合。”
只有相互理解,彼此支持,才能做到家校合力,解决孩子成长难题。
教育中最美好的三角关系始终是,家长支持老师,老师支持孩子。
父母自我成长的差距
很多父母为了孩子,往往迷失了自我,放弃了自己人生尚未完成的课题。
时刻关注孩子,所有的情绪变动和行为表现都围绕着孩子。
然而,父母放弃自我成长,往往就容易把自己未完成的人生愿望都强加在孩子身上,希望孩子代替完成,但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,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叛逆,甚至会毁了孩子。
没有一个孩子,可以承受父母放弃自我的压力。
事实上,最好的亲子关系,不是父母看似伟大的自我牺牲,也不是让孩子独立起跑,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上进,彼此成长。
董卿曾说过这样一番话:
“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你就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。我应该很努力地把自己变得更好,让孩子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,会对你有爱也有尊敬,孩子从你身上可以学到一些好的品质。我不想放弃继续成长的可能,我不想因为孩子而变得止步不前。”
无论什么时候,永远保持自我成长,是每一位父母都应当追求的目标。
教育孩子的王道,是执着地栽培自己。
最好的成长,是父母和孩子一起。
*来源:知心教师(ID:gh_219335d02717),分享走心的教育心得和理念,在教育路上,我们共同前行!*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。
育儿先育己,长按下方图片
每晚八点陪你一起成长